演讲者:董良(区挂职) 东浜社区
在苏城数万名无偿献血志愿者中,提起项军方这个名字,大家都不会陌生,这位曾荣获省、市优秀红十字志愿工作者、市优秀共产党员、市十大杰出青年等荣誉称号的普通农家子弟,10多年来,以他累计40余次无偿献血12400毫升,以及无数次慷慨解囊的高尚举动,实践着自己的人生追求和红十字“人道、博爱、奉献”的精神。
家住东浜新苑的项军方,从小在艰苦生活中,练就了他不畏艰难,乐于奉献的自强性格。1972年秋,年仅9岁的项军方刚背起书包跨进校门,无情的病魔就夺去了他父亲的生命,抚养他们兄弟三人的担子全落在了母亲一个人身上,村干部经常带上生活救济品来到他们家里嘘寒问暖,关怀备至。往后,他一直在寻找着报答党和人民养育之恩的机会。初中毕业踏上社会后,虽然工作单位几经变化,但他总是默默无闻,努力工作,而“回报社会”这一心中蕴藏很久的真挚情感,一旦遇上合适时机,就会得到充分的释放。志愿无偿献血就是他的一种高尚选择。
那还是在1990年“五八世界红十字日”,正逢休息的项军方漫步在红十字会旗飘扬的人民路上,被沿街数百名红十字会员开展的无偿献血宣传所感召,来到献血现场,坐上采血椅,殷红的献血第一次从他的血管流入充满爱意的贮血袋。此后,他把志愿无偿献血、造福社会作为了自己的人生追求,每隔三个月,都主动前往血站无偿献血。至今累计献血总量达12400毫升,接近于三个健康成人的血液总量,成为闻名省内外的献血状元。
“单靠几个人无偿献血,毕竟只是杯水车薪,只有以实际行动动员更多的人参与到献血行列,才能做到血源自供,造福社会。”这是项军方常说的一句话。凭着“捐血如救命”这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,他除了在本地参加无偿献血外,还利用出差、旅游等机会,先后到过成都、上海、南京、济南等城市无偿献血,与当地的无偿献血者倾心交流。
95年1月,天府之国成都正下着小雪,气温骤降,但在市血液中心却出现了令人倍感温暖的一幕。一位三十开外,操着吴侬软语的青年人在此主动献出了400毫升鲜血。原来,是正在成都走亲访友的项军方,路过成都市血液中心门口,顿然萌生了他乡鲜血的念头。
97年5月,已连续坚持7年无偿献血的项军方又特地赶往山东济南第25次无偿献血,并由此带动了许多当地市民踊跃献血,成了当时五八红十字日纪念活动中最为感人的场景。就连那些向来见多识广的老记们,也都为之动容而挽袖献血。
98年10月1日献血法正式实施后,项军方便与妻子季美英商量,要以夫妻双双一起献血的特殊方式来纪念结婚12周年。当年11月6日,这对年轻夫妇携手登上了采血车。用季美英的话来说,这也是她充分理解和支持丈夫的最好方式。
如果说,项军方把无偿献血看作是为了挽救生命、崇尚人道主义的集中体现的话,那么,乐于解囊相助则是他向社会无私奉献的又一人生追求。
苏州市社会福利院的工作人员不会忘记,他们曾多次收到过署名“杭芳”的捐款单,辛苦寻觅了一年多时间,才在一次捐书活动中,把“项军方”与“杭芳”联系了起来。远在黑龙江省延寿县的失学少年李某更不会忘记,是苏州古城项叔叔的捐款和鼓励,才使他能重返校园,完成学业,走上工作岗位。许多已经毕业的聋哑学生,至今仍常用特殊的方式谈论和夸奖着当年担任过他们校外辅导员的,给他们捐款助学的“项老师”。在苏州市见义勇为基金会保存的首批捐款名单中,“项军方”也赫然在列。
项军方以实际行动演绎了一曲“人道、博爱、奉献”的颂歌,得到了社会的肯定。早在93年,他就以“全国无偿献血金杯奖”获得者的身份,走进中南海怀仁堂;2001年,他又作为无偿献血最高奖——“奉献金奖”得主,出现在全国表彰大会的领奖台上。这些荣誉与称号成了他弘扬人道,乐于助人的新的原动力,现在,他依然在平凡的岗位上实践着“人生的价值在于向社会无私地奉献”这样一种追求。
曾国藩写过一段《要齐心》的歌谣,我想以其中的一段来结束今天的演讲:我境本是安乐乡,只要齐心不可挡。一人不破二人帮,一家不及十家强。你家有事我助你,我家有事你来帮。若是人人来帮助,扶起篱笆便是墙。 |